close

很多人總喜歡用沒錢當不理財的藉口,卻忘記自己還擁有比錢更具價值的注意力貨幣,也從來不管關心他們用在哪裡,結果這裡偷你一些、那個騙你一點,完全不知不覺,一分一秒就這樣過去。用投資的角度來看,如果我們非常確定手上的稀缺資源正在水漲船高,而且將來大家都會搶著要,那現在應該要隨便亂給,還是要想辦法儲存呢?

不需要懷疑,既然我們說注意力是一種貨幣,它可以拿來消費,當然就可以被儲存、也可以被拿來投資。把它拿去玩遊戲追八卦就是一種消費,可以換來短暫的療癒休閒,要是把它拿去認真上班就是一種儲存,因為下個月它會轉換成薪水,而如果把注意力用來累積對未來有幫助東西,就是一種投資,因為它會變成無形的能力,回報給將來的你。但話說回來,我們畢竟是人不是神,是要吃喝拉撒的血肉之軀,會有七情六欲、也會有貪嗔痴慢疑,不可能完全不消費,也不可能完全沒休閒,所以這時候注意力的管理就變得非常地關鍵。

追求真確,避免落入感官陷阱

即便如此,投資理財仍然是一輩子無法迴避的課題,因為生在一個資本主義掛帥的時代,金錢不一定是通往夢想和理想的唯一道路,但卻是一條可以節省大量時間的快速道路,沒有麵包,又何來詩與遠方?這聽來或許苟且銅臭,卻也是這麼地活生生血淋淋。

泡在一個感官膨脹的數位環境裡,我們不得不承認,現在簡易速效才抓得住人心,視覺震撼才是硬道理,動輒月撈數百萬、一招年賺數十趴,人人都有被動收入,個個在講財務自由,滿是嘆為觀止的精采結論,卻沒人察覺矛盾的前後邏輯。很多人寧願沉迷在粉紅濾鏡的甜蜜夢境裡,吸食一個又一個致富祕笈,最後變得不求勝解又好高騖遠,只想伸手要答案卻懶得問原因,最後麻木得像失落的日本經濟,實施負利率也提振不起。如果想擺脫這種無處不在感官陷阱,就得養成習慣回到原點,實事求是地追求真確。

IQ(Intelligence Quotient)智商,一種透過測驗將人類智力量化的概念,源自於 19世紀的歐洲,而大家所熟知的EQ(Emotion Quotient,情緒商數),則是直到1991年才由美國心理學家提出,代表一個人對自我情緒的控制能力,一般人常將IQ和EQ相提並論,甚至認為情緒管理能力遠比與生俱來的智力更重要。

但在貧富差距持續擴大,中產階級不斷向下流動的時候,未來多數人其實更需要的是FQ(Financial Quotient)財務智商,這廣義的可以代表一個人對金錢的整體價值觀和創造財富的能力,狹義的可以說是對金融世界的各種商品、工具和運作邏輯的根本認識。

但很可惜地,許多人的原生家庭和教育環境並不那麼注重理財教育,有開郵局帳戶在存壓歲錢就已經很了不起,以致於離開學校、進入社會之後都沒有FQ抗體,連最基本的定存、活存都分不清,更不用說在層層的商業包裝裡,搞懂自己的真正義務和權利。

鼠念大學時,在補習班打工教了三年的兒童美語,我發現學習表現特別突出的那些學生往往有兩個共同點:

1.家長自己也很投入在學習,有的還會主動跟你討論文法句型,比旁邊的小孩還認真。鼠後來發現,這其實是一種高明的引導策略,因為人類天生就是靠模仿其他人來快速適應環境,而父母就是小孩的最關鍵的模仿來源,如果要把求知情境寫入孩童的潛意識裡,最直接深刻的辦法就是不斷地在他們面前重現。

2.這些學生已經找到學習英文的樂趣,所以作業考試完全不用人家盯,這種由內在動機主導的力量非常驚人,一旦被有效地觸發,就會不斷地自我強化,在環境反餽當中不斷調整再強化,最後慢慢形成一種價值信仰。對老師來說,原生環境可能難以改變,但樂趣的開發卻大有機會。

但要如何讓一般人對硬梆梆的投資理財產生樂趣,除了題材的軟化方法與轉譯的設計創意之外,更核心的關鍵是求真思維,這是一種非常適合大多數人練習,具有三層深度的思考方法,也是召喚內在動機的必經過程,我用What-Why-How是什麼?為什麼?怎麼樣?來代表,任何時候只要不斷地依序挖掘這三個問題,在大部分的領域都能找到樂趣,這就是提高FQ的祕密。

●本文摘自《跟著柴鼠學FQ,做自己的提款機》/采實文化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專業經紀人-小林 的頭像
    專業經紀人-小林

    沃克經紀娛樂的部落格

    專業經紀人-小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